很多笔友有一个困惑:自己出手的材料,结构、内容、词句都没问题,但是总被领导批太平淡、不提神。细来分析,个中缘由大都是因为材料的思想性不够,习惯就事论事,不善就事论理;如同一个人,虽然五官端正、体形健美,但总缺一股精气神。. R3 U. t9 b4 b. r5 \! p. u
! } s" \/ n( t& J
老笔杆都懂得:文章因思想深度而出彩,不因辞藻华丽而夺目。这不仅是高手的经验之谈,也是行文的本质要求。
3 ~. O6 X! C- C7 F- d " Y. a# K% c7 p. S
今天,就如何增强材料的思想性,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几点体会。 0 g# d6 o$ p& }
浅谈如何增强材料的思想性
, ?- T3 |; n7 H' `; m7 [好诗有诗眼,好文有文魂。就材料而言,文魂就是文稿的思想性。好的材料,能引发人的思考,激活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思维,开阔人的思路,如同一个人一样,不在于颜值有多高,关键在于有思想、有内涵。正如古人所言:“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也。”
( p( u9 b1 f H4 _: r$ a从现实情况看,很多人在写材料中有个通病,大多就事论事、见子打子,只谈具体工作,不谈思想观点;只作简单陈述,不作升华提炼;只有干瘪躯壳,没有饱满血肉,使人听着昏昏欲睡,读来味同嚼蜡,如尺水微澜,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M0 Q, _# p; k( |5 U( m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材料的思想性?从内容上说,它不是老生常谈的一般道理,也不是照抄照转的官样文章,更不是人云亦云的空泛议论,而是经过深入思考、挖掘提炼,从事物本身开掘出的真知灼见、本质意义、潜在力量;从形式上说,它不是四六骈句的生硬拼凑,不是排比对偶的过多运用,不是大小标题的平仄对仗,而是对事物的透彻分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道理的深刻阐述,对观点的精准提炼。
5 G3 Y5 N) T& D* p3 S ( J# \: _$ J1 t- X
依实践体会,要增强材料的思想性,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 @3 l& a8 ?/ X, ]3 E' q
) e. f0 g ?5 \# a5 t; B, Q1.用哲学思维来打底 w7 t& N) K- S# q* Q) { N2 i
说事论理、以言饰文是材料的本质要求。这个“理”就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画龙之点“睛”、吹糠之见“米”。要想有行文有“理”,首先得打牢哲学功底,把思维方法搞正确,阐述的观点、作出的结论须立得起、站得住,经得起推敲。! V- R# q5 }% h6 g7 o
依老笔头的体会,要提高个人哲学素养,须深钻细研《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矛盾论》《实践论》等经典哲学著作,尤其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掌握和运用“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防止僵化、片面、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样,写出的材料才有思辨性、说理性、逻辑性,使人信服并能引发思考、获得教益。
5 e/ ?, S( @; F* h" w/ g6 d9 a) c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文章中多次强调的“两山论”,就生动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鲜明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辉,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 y5 w' F: E
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以处理好“学”与“识”、“苦”与“乐”、“大”与“小”、 “舍”与“得”、“内”与“外”、“成”与“败”、“帅”与“兵”、“个”与“体”、“公”与“私”、“利”与“义”十对矛盾关系为主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青年干部的正确成长之道,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6 V+ W; `: q) N
0 g* G2 ], @ q# ^
2. 用权威论述来提神0 u, J' @4 d7 e5 c) i
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权威论述则是具有这种力量和威望的组织或个人,就某一事物形成的并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和观点。这些论述大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真理性,因而被大众所认同和信守,也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比如,“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等等。这些论述言约意丰,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引用得当就会收到以一当十之效。/ D$ [, l/ O; n. T* d5 A" b6 O
因此,在公文写作中,要善于借梯登高、借力打力,学会引用权威论述来阐述、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此强化对受众的说服力,使人感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进而感到信服。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会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使文稿更加神采奕奕、亮眼夺目。
7 Q+ a E8 T- H9 D: S' R8 T m比如,一位领导干部在讲话中阐述团结的重要性时这样说到: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有两种团结是绝对必要的,一种是党内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 v+ S& n2 k2 d2 K1 p: V. c* y% K
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文章中谈到开拓创新的必要性时这样写到:邓小平同志曾经向全党大声疾呼:“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j$ g" _4 z) g( N5 I
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阐述保持战略定力时这样讲到:习近平总书记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o/ Z2 C5 b- m6 I! W
- ]2 w* V% R3 k7 E3. 用名言警句来点睛
1 k, t* A' o0 f x; E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意指行文要把精粹的要句置于关键之处,以求得画龙点睛之效。现实中常有这种现象:很多人阐述一个观点、论述一个道理,总是絮絮叨叨,唯恐言之不尽、意之不逮,往往功夫没少费,到头来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因,除开写作者的行文功力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名言警句点睛之术。: \0 H9 m' L! r
0 N6 r2 `; u. V5 A8 ]8 q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并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以及警世的言语。这些经历过时光之河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珠玉之言,大都是哲人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在材料中恰当地引用,不仅能更好地揭示主题、表达观点,而且能使文稿更有精神、更有风骨,给人以含英咀华之感,进而受到鞭策和鼓舞。
; r l5 R w% O1 |% ~7 Z+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在网络升旗仪式上的讲话这样讲到:契诃夫曾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就的将是锋利的尖刀。”
% Z9 d) |3 R. P& h再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讲稿中谈到信仰时这样讲到: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武器:一个是剑,一个是思想,最终思想会战胜剑,思想的原动力在于人的信仰。”
6 D3 [% w2 c% U5 n5 ^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讲话中谈到抓落实时这样说到:比尔·盖茨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善于为失败准备借口的人,无论怎样去掩饰,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 R0 V( l5 x" w3 g/ ?: `
1 X$ X2 x8 g& m+ Q3 }- x/ Q- r4. 用诗词典故来增色: i/ j" L( K, b, m) D
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富有思想性的诗词典故不胜枚举。比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等等。还有那些人人熟知的典故,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叶公好龙”,等等。这些诗句和典故蕴含着深刻而隽永的哲理,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V+ J2 Y1 l' O) X6 ^' H9 n, \
在材料写作中,如果能巧妙而恰当地引用这些诗词典故,学会用少量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就会给人以生动、鲜活的印象,使文稿更加贴切传神,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K& L2 @" c1 G4 Y: U
比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巧妙引用 “愚公移山”的典故,既表现出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脍炙人口的特色,又表现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的特色,因而流传至今,仍放射着思想的光芒。
! J) K2 B ?' U; t1 T0 L再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先后引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等思想性极强的诗句,使人听后入心入脑、获益匪浅。
3 i0 E( k, w( d. w( i( {; z还如,一位领导干部在党课中这样讲到:“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与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与谁为友,决定了你的层次;与谁为对手,决定了你的水平;与谁同行,决定了你的智慧。这段话巧妙引用“孟母三迁”的典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净化朋友圈的意义,为整篇文稿增色不少。2 x d" u$ i" V) U
来源:老笔头 9 y% c$ v5 n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