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主张秘书要具有精深的语言文字功夫.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论对自己还是别人撰写的文稿,乔木都有非常严格的语言文字要求.正如前中办主任杨尚昆所说:"他对文辞的考究是尽人皆知的.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文稿,他都反复修改,直到改不动为止."乔木说,"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给删去,要把每篇稿子一字一句地去推敲,删到无可再删的程度","使我们的读者感到满意,感到处处精彩而没有一点掺水的地方".; C& }! c* [4 \* |
( b1 g6 n" q! V$ ?: c/ q0 l: Q3 g4 E( N% a4 a6 X! ^9 C7 S
/ Y8 ~+ o* w; ]* |- G. Y
他的秘书邱敦红认为:"乔木同志治学一向以严谨着称.他写文章不仅内容求深,语言求新,形式求美,而且可以说很少有真正的定稿.构思时间很长,出手很快,修改反反复复,是他写文章的三大特点.常常发过的文章,不管别的报刊转载多少次,他总有新改动,而且往往在排印过程中还让我们打电话修改某些句子和提法,足见他真正是字斟句酌,深思熟虑的.所以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央重要文稿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即使为他代拟一封短信,往往也要反复多少遍,更不允许出现文字错误."
- ^2 u# o& y3 C! E \% n* G- Q. p H" a+ `, ]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崔奇说:"乔木同志看稿时心中有一把精密度很高的尺子,一篇文稿用我们的尺子衡量似乎还满不错的,用他的尺子衡量就不合格了,甚至基本上不能用.我们起草的评论稿到了乔木同志手中,极少有一字不改通过的,相当一部分作了较多的修改,有不少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还有的他另起炉灶重新改写.""还有这样一类文章,观点是对的,材料是好的,论辩是合乎逻辑的,文字表达也是清楚的.这样的稿子似乎不用怎么修改就可以发表.但用乔木同志的尺子衡量,仍然不大够格,在他看来,好题目没有'做'出好文章,大题目没有大'做'文章.他不由得提笔加工改造,使文章加重分量,形成气势,增添色彩."
2 O* G+ s2 g _: `( p# p
% j, {. t+ d: G) Z3 y' I2 l
( c, T( `. x) t, B1 b, Q6 W
6 G+ N1 q1 ?; ?6 q5 r/ _第二,乔木很重视对自己主管部门内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水平.上世纪4年代后期,乔木以新华社总编辑的身份采取"评论稿件"的方式培训编辑人员.每天晚上他都要谈对当天稿件的意见,从作品的选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文字修饰,标点符号,他都要做出严格的点评.吴冷西回'乙这段岁月时说:"乔木同志头脑中似乎有一部计算机,一切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哪怕是很细微的差错,都被准确地挑剔出来,而又被重新正确处理."
7 n3 h" e; G# O" g9 v% t1 J6 m' u) M+ f7 E1 P* V- d
5 w" B p3 W' t& [5 D3 q6 y; c7 p) @) v! J+ l; Q8 s
50年代前期,乔木分管&;人民日报&;社工作,他要求报社每天上午派两名编辑去听他对当天报纸的意见,下午在编前会上传达.他从一版到四版对每一篇新闻,评论,通讯都逐行逐句地边读边议,点评文章选题,标题设计,以至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好的给予肯定,更多的是挑毛病找差错,并借题谈他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应该说,他建国前后的"评稿","评报",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语言文字水平功不可没., F1 s! C- d4 ^7 u
/ B; t, P$ H* B2 k+ J6 G( l
$ A. O* g$ G( B- X7 _
& l' f. u( u6 ^) A/ u. H3 w951年下半年,乔木还组织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连载三个月,然后出版单行本.此举对普及语法修辞常识,规范社会语言文字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从上述乔木的言行中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语言文字功夫的内涵有二:一是从语言学的层面,要求遣词造句,语法文字,逻辑修辞必须规范;二是从文章章法学的层面,要求文章(含文件)立意高远,蕴涵丰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两个层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仅有语法,修辞,逻辑的规范未必成为佳作,但真正的佳作语法,修辞,逻辑应该是规范的.
7 p+ `6 j j: c% J T
. T% L- L9 b4 P' b7 \
- w# e" ?6 i. t7 m# m
* w# F8 t6 y4 F: V+ p- `& a L! _乔木是十分重视语法,逻辑,修辞及其运用的规范化的.他在(怎样写好文件&;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他在&;科学态度和革命文风&;一文中提出:"对逻辑修辞也要有必要的学习."他的秘书徐永军说:"像(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这样一些重要着作在修改再版或编辑出版之前,乔木同志都要在用宇,句法,逻辑等方面认真把关."3 T% Q6 d! D" p4 F" W) ?
+ a& E, g: K" U, t0 Q1 h8 S+ Y& h9 C( H
) G, X. E1 e8 _+ l
乔木在(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在语音方面是统一的,在语法方面,词汇方面是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这样子,我们的语言才能够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在(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讲话&;中强调:"语法方面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使得我们说话和写作能合乎现代汉语的规律.""不但在写作方面,就是在说话的理论探讨时候,都能合乎规范."可见,他所强调的精深的语言文字功夫的第一个层面的标准,就是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但是,乔木重视语法,逻辑,修辞的规范,又总是以文章章法的考究为前提的.正如崔奇所说:"乔木同志审阅评论稿件时,当然不仅着眼于一词一句的准确,恰当,而是首先考虑文稿的主题思想和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并且是否使之得到充分的阐述和发挥."+ p5 F& n" o a0 W1 j$ p1 ]
W3 m( b6 F. r- T7 ~- F$ V6 E ^
4 B& b7 F, k! U; E" r" n
3 X3 y& o- Y( {乔木主张:"尽量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有兴味,议论风生,文情并茂,万不要让读者看了想打瞌睡.""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文章"从选题到立论,从标题到全篇,从理论到政策,从观点到材料,从谋篇布局到层次结构,从引语数字到标点符号,经过他的细心掂量和推敲,举凡有什么毛病,偏差和缺欠,都难以逃过他的眼光.他对文稿中的每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每一个表述和提法,都力求准确,恰当,贴切,得体,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平分寸,合乎政策意图".这显然已不仅是语法,修辞和逻辑的规范问题,而是文章写作的基本章法问题.据此可知,他所说的精深的语言文字功夫的第二个层面的标准是,文章(文件)要成为连细节都很完美的艺术品,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6 _ E) e, Z R- d# P' J0 ?
" j% P* e) e4 V* F
2 c4 l5 i0 T/ B: j5 {6 c2 h0 L
0 Y: Y$ ]3 x( `+ }( e
乔木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夫在党内外是公认的.长期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李琦,逄先知,金冲及,潘荣庭等联名撰文评价说:乔木的文章"出手不凡,思想内容深邃,表达技巧高超,用字遣句讲究,文字清丽隽永.经他修改的文章,往往改动数字,立即增色.凡是在他领导下做文字工作的同志对此都深有同感".杨尚昆在晚年曾说:"在我们这些老人中间形成了一个习惯,重要一点的东西,拿出去之前总要请乔木过目把关才放心."朱镕基认为,乔木的文章"具有十分雄辩的论据和令人折服的论证.读这种文章是一种高级的享'秘书之友》2007年第4期受".邓小平则称他是"党内的第一枝笔".●李秀芹
* W+ O3 k2 y) m$ ]$ g |